尊龙凯时-人生就是博中国官方网站

用麦秆画出“每一个温情的瞬间”

2023-12-04

“90后”女孩来深创业 传承推广麦秆画

2023年12月03日   深圳晚报  版次:A08  记者 李超 实习生 谢婉莹

用麦秆画出“每一个温情的瞬间”.jpg

1聂亚平的麦秆画作。 2处理画作原材料——麦秆。 3熨平后的麦秆材料。 4麦秆画家聂亚平正在创作。 5聂亚平用麦秆造画。 本版图片均由 深圳晚报记者 严文婷 摄

一根微不足道的小麦秸秆,在聂亚平的手中,成为挂画中的梅兰竹菊、高山流水,也被装进小巧的钥匙扣、耳环。麦秆是她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也是并肩作战的“伙伴”。她用手中的麦秆在深圳“扎根”,也记录下深圳的“独家记忆”。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,让我们一起走近这名“麦秆女孩”在深圳的奋斗故事。

从小与麦秆为伴 麦秆改变她性格

聂亚平是一位出生于河南濮阳的“90后”女孩,小时候的一场意外,令她只能与轮椅为伴。但轮椅并没有阻挡她的脚步,出生在麦秆画世家的她,现在已经成为聂氏麦秆画的第六代非遗技艺传承人,在深圳打下了一片属于麦秆画的天空。

从记事起,聂亚平就一直与小麦秆“打交道”。“真正意义上独立创作的一幅麦秆画,是在小学三四年级。”她用麦秆拼成了一座立在水面上的小亭子,在父亲的指导下,这幅作品在学校的手工比赛上获奖,让她开心了很长一段时间。她说,家庭是支撑她走到现在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
对聂亚平而言,麦秆画不仅是童年玩伴,更伴随她走出了人生的低谷期。上初中以后,身体状况越来越差,青春期的聂亚平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,为了缓解她的情绪,父母带着她来到了麦秆画工厂。每逢寒暑假,她都在工厂里与工人们一起拼接、剪贴麦秆画,和他们交流。这段与麦秆作伴的日子,让她的性格逐渐开朗了起来,手艺也越来越精湛。

来深创业历练多 温暖支撑她前行

2013年5月,聂亚平大学毕业,为了更加独立,她选择离开家乡。“我对比了几座城市,深圳开放、包容的城市环境最令人向往,也给残障人士提供了很多福利保障。”就这样,聂亚平坐上了前往深圳的大巴车。

来深圳的第一份工作,聂亚平在一家电商公司做采购,同时,业余时间制作麦秆画。

2017年,聂亚平下定决心从父辈手中接过麦秆画的传承,决定在深圳将这门传统手艺发扬光大。她与另外3名同样热爱麦秆画的年轻人组建了自己的公司,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。

聂亚平的第一间工作室,是城中村的一个小店面。提起这些年的经历,聂亚平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。“在深圳,我收获了很多温暖,也有了自己打拼下的事业。但我更想成为能够帮助别人的人,这些年帮助我的人有很多,我也想致谢这份温暖。”她说。

用麦秆记录深圳 地标刻画麦秆上

这些年来,聂亚平陆续将深圳的地标建筑刻画到麦秆画作品上。地王大厦、京基100、莲花山公园……一个个用麦秆拼成的深圳标志建筑承载着她对深圳的独特记忆。

聂亚平一直保留着一幅非常具有纪念意义的作品。2020年,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,她和团队制作了一副名为《改革开放再出发》的麦秆画作品。画上象征着深圳开拓精神的“拓荒牛”向着粤港澳大湾区冲去,港珠澳大桥两端连接着深圳的土地和象征未来的无人机,体现着深圳不断开拓创新、探索奋斗的精神。

深圳的无障碍化工作也让聂亚平受益良多,即使只能坐在轮椅上,她也从不担心自己的出行问题。“深圳的无障碍设施做得很好,无论去哪都很方便。”,每一个温情的瞬间,都被聂亚萍以麦秆一一记录下来。

传承路上勇创新 传递城市的精神

一根根普通的麦秆,经过熏、蒸、漂、刮、剪、熨、卷等多道工序,才能变成一条条像丝带一样光滑透亮的制作材料。“光泽似金,手感如玉”是对达到创作标准麦秆的要求。制作一副完整的麦秆画作品需要耗费很多工夫,不熟练的人需要十天半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。

为了创作出更加生动的作品,聂亚平不断探索新的工艺手法。在她的办公室里,一座用麦秆与陶瓷相结合做出的老虎雕像栩栩如生,让麦秆画从平面走到立体,是她在麦秆画手法创新上做出的尝试。

随着麦秆画被越来越多人熟知,聂亚平开始尝试将麦秆画推广到社区、校园,她与团队经常免费为小朋友授课,让年轻一代体验传统手艺的魅力。近几年,她将麦秆画融入文创产品,比如钥匙扣、耳环、扇子等。

聂亚平说,自己还会一直坚持创作麦秆画,将传统手艺传承下去,未来也希望将更多深圳故事融入作品,用一根根麦秆传递深圳的城市精神。

(责任编辑 黄燕如)


友情链接:尊龙凯时918博天堂尊龙凯时918博天堂尊龙凯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