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心灵种满鲜花
2017-04-10
城市有了无障碍设施,这是文明进步的体现,也是残疾人乐于出行、消除自卑、融入社会的台阶。其实,要让残疾人生活有爱无障,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帮扶与完善,还需要更多的在心灵上助残,让他们有尊严的生活,并健康快乐的享受这个美好的世界。
霍金说:“如果身体有了残疾,决不能让心灵也有残疾。”一个肢体健全的人,是无法体味到残疾人内心的精神煎熬。已故作家史铁生在《病隙碎笔》中写道:“有一回记者问到我的职业,我说是生病,业余写一点东西。”对史铁生来说,“命运”是心灵的一个动词,专门用来不断挑战的,拿生命对抗成群结队的疾病,那种悲痛与无奈,令人潸然泪下。人性没有高贵与卑劣之分,都有怜悯人的一面,助残让人与人之间多了几分帮扶和关爱,用爱心点亮生命的光华,社会便有了温暖的阳光。或许,你我的举手之劳,就为残疾朋友撑起一片蓝天,播撒生活的勇气:人在路上,生命便通向天堂。
给残障人士献爱心,我们有时在认识上是偏颇的、肤浅的,过多的把目光聚焦在物质层面的帮扶上,认为助残就是让他们有更好的物质生活基础,使他们能够感受到关爱的“形状”,因而“爱”就成了一种物质表达。可是,残疾并不是身体的标记,而是导致某些心理的原因,即心灵的“残缺”。特别对一些孩童来说,随着他们的成长,就会逐渐显现前期隐藏的心灵残缺的先天问题。残疾人的成功,我们没有嫉妒,只有励志,因为这些身残志坚者无一不是从心灵残缺的黑暗中走出来的。展开隐形的翅膀,生命需要轻装前行,可以承受物质上艰难,容不得歧视与冷漠,不要异样的目光,心灵便鲜花绽放。
助残,“心灵的帮扶”是穿透阴霾的一缕阳光。我们的城市是包容的,我们的社会是有温度的,政府和社会组织要让残障人士在物质丰腴后走出心灵上的贫瘠。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,加大公益宣教力度,纠正“重物质,轻心灵”的助残思维,让残障人士感受到心灵平等的环境氛围,使关爱拥抱他们的内心世界。“心灵的帮扶”需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,积极调动专业公益力量,进行心理咨询疏导,对一些思想脆弱、性格孤僻的残障人员,要点对点关爱帮带,使之适应社会。
通过对残障人士进行特长培训、技能训练,让他们生存有尊严;培养心理抗压、自我调适能力,使他们精神有家园。“在盲人国里,独眼龙就是国王”,或许这种调侃对残疾人来说不是自嘲,而是心灵的调适,心灵的鸡汤。身虽残,心更坚,活着,顽强地活着,从生活的缝隙里抠出生活的本真。
也许,你一种正常的眼神,一个淡淡的微笑,一句市井的问候,就是一次“心灵的助残”。残障人士需要的便是这种平常的待遇、平凡的生活,普通对普通,心灵易沟通。惟有心灵相通,关爱才会融化坚冰,水一般柔柔的滋润,让心灵种满鲜花。
作者:张春波